乖孩子,可能是童年的創傷反應
作者:吳姵瑩諮商心理師
乖孩子,可能是童年的創傷反應
什麼是「乖」?其實就是失去自己的聲音,習慣順應他人。很多人成長後才發現,自己之所以那麼懂事,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來自童年環境的影響。
這樣的「乖」通常來自三種原因:
父母失和,無力關愛孩子
當家庭關係緊張,孩子會察覺父母已經沒有多餘的心力來關注自己,於是選擇「乖巧懂事」,減少自己的需求,以避免給父母增加負擔。他們不是不需要關愛,而是用「乖」來換取一點點被看見的可能。
孩子的自我意識被否定,甚至經歷權威壓制
有些孩子從小在權威壓制下成長,無論是語言貶低還是肢體暴力,他們都學會了「不表達自己,才能保護自己」。當一個孩子發現「只要我乖,就能避免衝突或懲罰」,他們自然會選擇這種生存方式。
父母經常消失,孩子害怕被遺棄
如果成長於缺乏陪伴的環境,例如父母經常出差、單親家庭,或是非婚生子女,孩子可能會下意識地變得更乖,因為他們害怕「如果不夠聽話,家人就不願意陪在身邊」。這樣的孩子習慣小心翼翼地維持關係,避免讓家人感到厭煩。
乖,可能是一種創傷反應
在安全與健康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不需要透過「乖」來生存,他們能夠表達自我,與世界建立平衡的關係。但創傷中的「乖」,是一種犧牲與懷疑自我,是習慣順應主流、以他人為重,導致在未來的人際、職場與婚姻中,容易再次成為被忽略、被剝削的角色。
如果你曾是這樣的乖孩子,請記得:
重新思考你的安全感來源現在的你還覺得世界很危險嗎?為什麼?你又該如何做讓自己感覺安全?可以更多表達你自己?
你的價值不來自於順從,你的需求也不該被壓抑。學會聽見自己的聲音,允許自己擁有選擇,這並不是任性,而是開始真正尊重自己。
你是否也曾是這樣的乖孩子?
如果這篇文章讓你有所共鳴,歡迎與我們聊聊,讓專業陪伴你走過這段旅程。
你的情緒值得被看見,內在困惑可以被理解。
愛心理諮商所【大安館・汐止館】,陪你走在自我探索與療癒的路上。
📲想聊聊?預約諮詢 → LINE @iiispace
每週寄送電子報,深入解析情緒、自我關係與療癒練習,
為你整理最實用的心理健康觀點,穩定心靈、練習與自己好好相處。
👉 加入官網會員,專屬獲得心理師精選內容
💡想要學習更多心理課程?
愛心理線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