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座的設置,什麼時候才不用成為衝突戰場?
作者:吳姵瑩諮商心理師/MBTI認證施測師
當大家在討論誰對誰錯的時候,我比較想知道的,是這個問題:
「為什麼需要有衝突」「這件事值得有衝突嗎?」
也許有人會說:老人不堅持坐優先座、不動手,這件事就不會發生了;也有人會說,年輕人坐其他位子,老人也不會生氣了。
所以,生氣的人權力比較大嗎?引發別人生氣的人就不應該嗎?
這不正是「家暴加害者」論點嗎?「你聽話就不會被打了!」
這件事對許多人而言很「解氣」跟前陣子不斷流行「道德綁架」的短影音,為什麼可以造成病毒式瘋傳,「老人要求裝著義肢的年輕人讓座,年輕人拔下義肢嘲弄老人也堅持不讓座」,這些影片的反動,也在說明整個社會氛圍對過往因為害怕起衝突的恐懼感Fear、覺得年輕力壯有義務讓座Obligation,到讓人不舒服會有罪惡感Guilt,已經越來越擁有敏感度,這三個主要的核心情緒感受一旦被突破,該不該讓座的責任昭然若揭。
所以我也想聊聊我觀察到的老人:
高衝突人格,喜歡透過引戰來控制他人,在要求他人敬老尊賢的時候,並未尊重他人,導致自己也不被尊重。在《高衝突人格》的評估裡:
1.大量「全有或全無」的極端思考方式:所有人都照他想的做就對了,妥協和變通對他們來說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2.強烈或不受控制的情緒:他們突然而強烈地生氣、難過、吼叫或無禮,經常會嚇到所有人。
3.極端的行為或威脅:包括推人、打人。
4.責怪他人的執念:經常且激烈地將錯怪罪到別人身上
如何辨識則是,90%原則:90%的人絕不會做的,以及他的語言、情緒、行為是否偏激或讓人感覺焦慮等。
這個看著應該唸過不少書的「有知識份子」,不至於不理解「優先席」的意思,也不至於看不見旁邊還有位置,所以這個「這位子一定是我的」的引戰思維,以及後續被反擊後的語言批判「這麼可怕的人」(卻沒意識到自己的引戰行為),看來已經是慣性操作,甚至對攻擊他人所獲得的權力感食髓知味了,本身就不自覺對他人施予精神上的迫害了。
坦白說,如果她是我媽媽,我會覺得很丟臉,因為她先傷害別人而後讓自己受傷。她的施暴在遭遇強烈抗衡後並未真正停止,甚至想延續戰鬥。
接著我也想聊聊我觀察到的年輕人:
台灣的民族性已經從以和為貴與息事寧人,以及更早期的啞巴吃黃連,逐步過渡到人人平等與自由,即便在影片裡,依舊很多人獸走避,但也在說明「不害怕他人情緒」的人越來越多。
許多年輕人在成長的過程,只要感受有被好好呵護過,就有底氣抵禦不合理的情緒對待,就懂得自我保護。這個世代,懂得保護自身權益的清醒者變多了,這也是跨世代在交流與溝通時,那個倚老賣老的模式開始不管用了,而是你值不值得被尊敬。
如果他是我好友或小孩,我會替他感到抱歉,因為這個社會並不友善到讓他必須透過踹人來保護自己,在需要好好休息的時候被這般騷擾,而他也明確在對方停手後,就停止攻擊行為,我也會慶幸他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真正值得我們警覺的,不是誰坐下、誰讓座,而是當衝突成為「證明自己有權力」的方式時,社會就被不必要的怒氣和權勢操控了。
優先座的設置是在溫柔地提醒我們:誰在此刻最需要,就給他那份位置與安穩。當我們開始看見彼此的需求,而非執著於誰能壓過誰,社會才能真正走向平等與尊重。
如果你會覺得這種爭博愛座問題層出不窮,大概是年紀變大的族群變多了,所以10%人數也變多了。
你的情緒值得被看見,內在困惑可以被理解。
愛心理諮商所【大安館・汐止館】,陪你走在自我探索與療癒的路上。
📲想聊聊?預約諮詢 → LINE @iiispace
每週寄送電子報,深入解析情緒、自我關係與療癒練習,
為你整理最實用的心理健康觀點,穩定心靈、練習與自己好好相處。
👉 加入官網會員,專屬獲得心理師精選內容
💡想要學習更多心理課程?
愛心理線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