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鹿寶貝》心理解析:請不要獨自面對跟騷者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馴鹿寶貝》請不要獨自面對跟騷者

難得有一部劇讓我邊看邊尖叫,劇情安排的張力跟讓觀眾的痛苦指數真得很高,但撐著把它看到最後,依舊很感動男主在過程中的覺醒和成長,這精神以及心路歷程的轉折,很值得被好好讚賞。

先簡單分析跟騷者狀態。

一、跟騷者的可怕不是騷擾,而是執念

被跟蹤騷擾者心中的恐懼有很多層次,包含害怕騷擾這件事本身,也害怕騷擾這件事浮上檯面會波及更多人,因此這種種害怕會讓被跟騷者採取息事寧人的方式,想盡辦法縮小或消弭這件事,甚至會認為自己善待騷擾者,可以換來更多平靜。

切記,跟騷這件事情的可怕在於,他基本上就是執念型恐怖情人,他的每一封訊息,每一個沒做事情的空檔,腦袋裡佔據的,都是對被騷擾者的「想念」「渴望」等黏著力極強的依附。白話一點,他們不是正常人,沒有所謂適可而止跟夠了,正常人多數在別人的冷處理跟不回應裡,就會打退堂鼓,因為懂得最基本的「尊重」,且深知打擾到人會有「羞恥感」,但騷擾者只認為,我這麼用心良苦,花這麼多心力想念你,你怎麼可以跟我付出不對等,都是你的不對,只有滿腔因為事與願違的怨懟憤怒,沒有絲毫對於讓人不舒服的騷擾感到羞恥,因為他們本就缺乏對他人的感知。

而偏偏被騷擾者都很容易是「客氣」的人,是害怕別人不高興,說話總是特別委婉的人,這一來一往的互動就讓騷擾這件事更容易延續下去。跟騷事件切勿用個人的力量去阻止,一個人對一段感情難以割捨的程度,跟他投入的程度正相關,因此跟騷者的執著透入在對象的身上越長,基本上只會越發嚴重。劇中瑪莎沒有工作,意味著她除了睡覺之外的其他時間,都想著男主,也等同她認為她對感情投入的時間。不論是否認知正常的人,一旦對感情投入大把心力,就越不甘心離開。

二、你以為拒絕了?對方只接收他想聽的劇本

但面對跟騷者,基本上你跟他的每一個接觸和連結,都帶給他「希望感」,記住,他的認知只收取他想看到的訊息,即使是男主好不容易把她痛罵一頓,瑪莎也只認為是因為他身旁那個像男人般的臭婆娘惹得禍,所以你覺得已經「明確拒絕」,可能他們依舊腦內高潮地覺得你太性格,他們沒有愛錯人。

所以怎麼辦,報警!報警!報警!很危險所以要說三遍,執念到最後的升級,是跟某部分的你永遠在一起,下一步就是情殺了真的不要懷疑,因為他們已經「太用力」,報警處理基本上會讓他們強迫進入戒斷狀態,重新搜尋依附對象,但也不要小看戒斷的效果,有些恐怖情人都是在戒斷期才進入治療的。

三、為什麼明知道危險,還是下不了決心報警?

《馴鹿寶貝》真正殘酷之處在於:唐尼其實也曾經「需要」瑪莎。

這篇會嚴重暴雷喔!很雷很雷很雷~請慎入。

真的只是覺得對方可憐、充滿罪惡感、如果對方去死了唐尼也有責任?坦白說在整部劇情中,唐尼的內心世界也很值得探索,畢竟他也在關係中「貢獻」了很多讓瑪莎一直充滿「希望」。

我先羅列以下三個問題,因為現在還在二刷中,有些細節後續再來談:

1.為什麼對瑪莎好奇,甚至想了解她?

瑪莎了解他,僅靠著讀取非語言訊息,就知道唐尼經歷過不可告人的性創傷,然而可怕的獵人就是以溫暖關懷人的方式靠近的,瑪莎一開始的幽默風趣,雖然帶點莫名的黃腔,最重要的是他給予唐尼的稱讚與關注,碰觸到唐尼心底的傷痕。

當一個人內心積壓的傷痕被溫柔理解時,基本上很容易對此人門戶大開。在實務上,我們最常見的是兩個家暴背景的伴侶,很容易因為這股「只有你理解我的破碎」而迅速產生化學效應,這也是唐尼一直覺得很矛盾,彷彿有深深牽絆的力量,又有哪裡不對勁渴望阻抗。

再來,唐尼其實非常需要舞台和大量的掌聲和關注,在喜劇演員表演中最挫敗時,瑪莎給予立即性的支持,幫助他渡過難關,更讓唐尼感覺到,她不只理解我的陰暗面,也理解我的夢想和才華。瑪莎一下子在唐尼灰暗又無人問津的世界裡,為唐尼點亮希望,甚至視唐尼為太陽,無止盡的關注和環繞著他轉。

恐怖的是,唐尼其實非常非常需要關注,這也是我們經常探討「問題情境(跟騷行為)」為什麼可以持續這麼久,通常有其「功能性」,這份被關注的需求,特別在瑪莎要求成為臉書好友時,最為明顯,因為那一刻唐尼已經查詢到瑪莎過去跟騷的輝煌事蹟,卻依舊在那一刻按下確認鍵。

四、創傷與依附的撕裂:當受害者也產生情感困惑

2.在第二集結尾,為什麼瑪莎碰觸他的下體時,他卻「消極反抗」?

侵犯他的人是熟悉的人,並非陌生人,唐尼有如此明顯身體上的優勢,為什麼不逃跑?在唐尼的臉上你會注意到,滿是驚恐跟凍僵,這是因為過往的性創傷經驗接管唐尼,讓他成為無力與無助的待宰羔羊,這也是瑪莎病態的地方,因為她清楚了解唐尼有過性創傷,完全在傷口上撒鹽。

3.報警後騷擾停止時,那強烈的空虛感、罪惡感跟恐懼感是怎麼回事?

這種感覺類似中年空巢期,你突然失去被關注的角色、失去憂慮主軸,生活會有瞬間失重輕盈感,這讓長期遭受心理壓力的人,瞬間不知道自己是誰,也會瞬間失去自我價值感,這意味著他應該要開始過「新」的人生過程中必經的情緒適應。但另一方面,這經歷長期家暴與創傷的人身上,他們難以脫離受暴和受害情境最主要的原因,是深信問題不會被解決,長期的習得無助活下去的動力之一就是美化加害者,也因為長期精神暴力,事實上他們已經在自我破碎的狀態裡,不會有盼望,反而在熟悉的受暴環境裡,他們有可預測的安全感,也因此造成他們持續脆弱跟反覆受傷的狀態。

 

愛心理諮商所【大安館・汐止館】,陪你走在自我探索與療癒的路上。

📩 想聊聊?預約諮詢 → LINE @iiispace

 💡想要學習更多心理課程?
🏫愛心理線上學校🏫

【患得患失的愛】找回愛情安全感, 改寫愛情劇本的21堂課★ 共21堂音頻課 ★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