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附和到理解:AI與心理師的差異
作者:陳映嬅諮商心理師
AI 的時代悄悄展開,它的語氣、反應甚至讓人感覺像在跟「人」對話。
我開始聽見我的個案跟我分 享:『跟GPT聊完天感覺好療癒』、『我覺得我的伴侶回應我的話是問GPT的』、『我都覺得GPT 比我來了解自己了』,當這些對話時常出現在諮商室中,讓我開始思考:AI是否能夠取代心理師?
AI的回應看似很懂,但它其實只是在附和。
我使用AI的經驗也發現,有些情緒回應的細膩程度讓我大開眼界,但使用一陣子後,我發現它遵循著一種過度吹捧、完全跟隨你的想法與偏好的原則下進行回話,舉例來說,當你跟你的伴侶爭執,在你情緒當下將所有盛怒、失望的感受與你主觀視角下的事實,陳述給AI後,他除了安慰你、同理 你外,當你問他:『我還要跟他繼續嗎?』這是我們人最可愛的地方,在情緒獲得抒發與同理後, 我們想聽的是希望與支持,但AI會告訴你,你那麼好,他不值得你繼續。
這時候當你告訴他,對方也有對你好的部分,AI隨即轉向:是的,他曾經是那麼得好,他只是一時情緒上來。這過程中你會獲得滿滿的情緒價值,以及說什麼都能被認同的感受。
但,這是你要的嗎?
真正的理解,是來自一段關係;心理師在與你的對話中,在乎的不只是讓你『感受』好,而是看見你沒說出口的情緒,沒覺察到創傷、防衛、自我批判與一再重複卻不自知的模式,從你怎麼表達、使用怎麼樣的語調、是否略過什麼、在哪一個時機點提到等資訊,心理師陪伴你在一團亂中,逐漸釐清自己,幫助你認識真正的需 求與渴望,並朝著你想要的方向前進。
AI能在對話中讓你感受到『好』、『被支持』、『被理解』,卻無法分辨你是否心口不一、有哪些背後的意涵,看不見你笑中帶淚,也無法在關係中真正與你建立信任與連結,它能模擬出陪伴與理解,卻無法跟你建立一段真實的關係,而諮商關係卻是最重要的療癒元素之一。
成為真的理解自己的『那個人』 成為心理師的過程,需要經歷一段自我探索、看見傷口與療癒自我的歷程,與自己建立健康且親密的關係,不帶防衛的去面對自己,不逃避自己的情緒與恐懼,這些過程皆不容易。
你以為心理師只是想幫助別人,其實是在學習怎麼不放棄自己;你以為你在學習無條件地接住他人,其實是在學會接納不喜歡自己的部分。
心理師不只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選擇誠實地面對內在衝突與自我矛盾,願意好好傾聽內在的聲音,開啟與自我的對話。
當你能夠這樣對待自己,才能夠用同樣的方式去靠近別人。
我們設計的心理師體驗營,不只為那些對心理師職涯有興趣的人提供真實體驗的機會,也希望那些渴望與自己建立真誠關係的人,學習如何達成這樣的渴望。
你不一定要走上助人的道路,但值得成為真正理解自己、接納自己的人。
這是一場不需要背景、不需要心理專業,只需要你更靠近自己的『體驗營』,如果你願意,我想邀請你,成為那個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你的情緒值得被看見,內在困惑可以被理解。
愛心理諮商所【大安館・汐止館】,陪你走在自我探索與療癒的路上。
📲想聊聊?預約諮詢 → LINE @iiispace
每週寄送電子報,深入解析情緒、自我關係與療癒練習,
為你整理最實用的心理健康觀點,穩定心靈、練習與自己好好相處。
👉 加入官網會員,專屬獲得心理師精選內容
💡想要學習更多心理課程?
愛心理線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