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愛的孩子:為什麼總覺得自己缺愛?

作者:吳姵瑩Chloe諮商心理師/MBTI認證施測師

你是個把缺愛掛嘴邊,經常覺得沒有愛人生就是淒慘嗎?缺愛與匱乏感的背後,有幾點值得你不斷思考。

1.依附的斷裂

早年的依附經驗若曾出現斷裂──情感忽略、不穩定、被迫獨自承受──會動搖我們的自我價值,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這種懷疑容易發展成負面的自我認同(我必須更好才配被愛)、討好的互動模式(壓抑需求、害怕衝突),或破壞性地經營情感關係(透過控制、測試、逃避來尋求安全感)。當然也重複引發後續情感關係的斷裂,而讓你對「負面自我認同」深信不疑。即使關係持續存在,內心仍反覆落空。

2.恐懼孤單與被拋棄

很多人無法離開一段明知不健康、甚至具毒性的關係,並不是不知道問題,而是更害怕離開後什麼都沒有。心裡深信:「這段關係再差,也好過沒有。」

害怕一旦放手,下一個機會永遠不會出現,讓人選擇停留在痛苦中,只因孤單更令人恐懼。

因此挑選的情感,以及維繫的情感,反覆驗證「負面的自我認同」。

3.缺愛的行為模式

生活中常出現各種「填滿」行為,來避免「空洞」:

•無法忍受空白與寂靜

•行程排滿,總要忙著做點什麼

•必須有人陪,不斷找人講話或邀約

•手機沾黏、資訊與學習焦慮

這些行為看似正常充實,實則是為了填補內在空洞,避免焦慮浮現。一停下來,就會感覺自己被情緒吞噬。

4.療癒的起點

不是立刻說服自己「我其實不缺愛」,而是誠實地看見內心的空缺。

在空白時刻,陪自己經歷那份從內心底層慢慢爬出、像要把自己吞噬的焦慮感。有時則是午夜夢迴中反覆播放的畫面,那正是依附創傷的影像們。練習承受,而不是立刻轉移注意力或填補。若你不斷發現承受不了,那就是需要治療的徵兆。

當你能夠與這份焦慮共處,不再逃避,就能開始真正穩定自己。

不是變得不焦慮,而是變得不再害怕焦慮,從而慢慢變得強大、平靜。

愛心理諮商所【大安館・汐止館】,陪你走在自我探索與療癒的路上。

📩 想聊聊?預約諮詢 → LINE @iiispace

 💡想要學習更多心理課程?
🏫愛心理線上學校🏫

【敬,童年的傷】療癒自我,從致敬童年的傷開始。★ 24+1堂音頻課 ★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