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多敗兒?從家庭系統與互動解析背後心理因素
作者:吳姵瑩Chloe諮商心理師/MBTI認證施測師
我們常看到一個家庭結構:爸爸缺席、媽媽全心投注在孩子身上。表面看起來是「母愛偉大」,實際上卻是夫妻關係失衡、家庭界限混亂。
你想想,一個在愛裡被滋養的女人,會需要用孩子來填補自己的孤單與情緒嗎?不會。
真正的媽寶,不是被寵壞,而是「無法讓媽媽失望的人」——因為媽媽太孤單,兒子成了她的情緒配偶。
媽媽對兒子傾訴情緒、依賴支持,孩子從小就學會了不能拒絕、不能讓媽媽難過。他不是被愛寵大,是被責任壓大的。
這也是為什麼,當媽寶成了丈夫,新的家庭會進入三角關係。
媳婦變成「第三者」,婆媳之間永遠有一個人在搶奪主導權。
我遇過一個案例,當媳婦住進自己家人買的房子,努力帶孩子、承擔家務,卻被婆婆誤解為「圖家產」「騙錢」,那種被污名化的委屈感,是一種深層的心靈傷害。更痛的是,丈夫明知太太的付出,卻一開始無法擋下母親的情緒操控。即便後來透過帳目釐清事實,讓他短暫「清醒」,但長期的母子綑綁關係,很快又讓丈夫陷入左右為難的情緒裡。
這不是不夠理性,而是太多年未曾被切開的親密依附,早已模糊了家庭的界限。
媳婦變成「外人」、成為破壞母子關係的替罪羊,是許多婆媳衝突背後真正的痛點。
所以,如果你正在談婚論嫁,千萬不要只看你愛不愛這個人,更要問自己:
他和媽媽的關係健康嗎?
當你們與他媽媽意見不合時,他的態度是什麼?
他能不能為你們的小家庭,劃出清楚的界限?
因為你未來可能面對的,不只是「婆媳不合」,而是一段無法建立兩人世界的婚姻。
有些媽媽會說:「我從小幫他蓋棉被蓋到大,為什麼我不能進他房間?」
如果你沒有心理準備,婚姻真的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原生家庭延長賽」。
記住:你不是嫁給一個人,而是進入一個系統。
能不能幸福,取決於你們有沒有為自己的家,立下新的界限。
—
當婆媳之間的情緒勒索與角色衝突,讓你夾在中間痛苦無比,或者身為配偶感到無處可逃,真正需要的,不是忍耐,而是建立清晰的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在複雜的關係裡,做回自己》專為在家庭關係中受困的人設計,透過九堂核心音頻課與兩堂冥想練習,教你擺脫情緒勒索、處理三角關係、學會守護自己,重新拿回在關係裡的主導權。
學會不是對抗彼此,而是清楚守護自己。
愛心理諮商所【大安館・汐止館】,陪你走在自我探索與療癒的路上。
📩 想聊聊?預約諮詢 → LINE @iiispace
💡想要學習更多心理課程?
愛心理線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