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課程的洗腦模式,它是如何對你的思想鯨吞蠶食
作者: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因為艾莉莎莎跟福爾思庭一起拍了「心靈成長課」的影片,提供了課程階段,我就來分析一下裡面的心理效應。
1.服從訓練背後是「接受暗示」讓你意識的門戶洞開
還記得我在上催眠認證時,有同學問,如果遇到自我意識強,自述不容易被催眠的人要怎麼做?
老師說:「請他先做幾個看似不合理但又容易的舉動,例如:別做那張椅子,坐這張藍色的。而當他照做時,這個「同意」的舉動,代表他已經開始接受你的暗示,就更容易被催眠。」
所以心靈課程除了透過密集上課對你知識與體能的轟炸外,也會隱藏很多細小但帶有服從性的要求,從一開始你只是
「納悶」為什麼要坐這張椅子,
到「配合」好吧趕快做不然有人要不高興,
到「盲從」我需要這個地方所以我願意做任何事,
到「宣揚」這裡太棒了應該要有更多人知道。
愛莉莎莎在談到第二次上課前,有被要求要提早八點到達,她當時覺得極不合理,因此八點半到而無法進入上課,她直接要求退費的舉動,就在說明她具備的自我意識,否決了這課程的不合理要求,因此沒有「同意」且「開放」其他思想入侵的機會。
自我薄弱者,會因為「沒有符合要求」感到「罪惡/愧疚」,進入「我做錯事了,我應該要彌補」,因此更門戶洞開的接受更多要求,來補償自己的過錯。
2.深扒創傷後的脆弱感,人身攻擊將自我摧毀殆盡
福爾思庭:「無止盡的被老師罵
甚至有同學被老師打
就是踢、被踹
沒有真的打到你的人
可是我們會被踹椅子啊什麼的」
很多心靈課程,包含我的安全感訓練課,都會有很多自我探索,而在深掘過往創傷時,很多過往陰影會排山倒海而來,是自我整合必要的歷程,但也會讓個人在此階段情緒變得不穩定,也引發對自我的懷疑。
曾有心理師前輩,她曾在大陸上過非常多年心靈成長的課程,她也曾說過類似的手法,「將一個人罵到像乞丐一樣低賤在地上爬,讓他自我破爛不堪後,再來進行重建與改造,所以破壞自我的羞辱是重要過程。」
X的,我完全不同意,那代表是對此人人生的雙重否定,意味著你太糟了,我讓你更糟,就能砍掉重練,這完全不符合心理諮商的哲學呀!
首先,進入心靈成長與探索的「時機點」,就有很大比例是因為生命裡痛苦指數攀高,當人在長時間無法突破困境,或被重複課題糾纏時,本就會有自我懷疑跟希望獲得改善的心理,而不是「我很糟」,是「現在狀況不順心如意」。困境經過釐清與梳理後,在心理諮商中通常能找到前進的方向,像是人際關係經常被欺負,可能是害怕衝突的人際特質、缺乏人際界線或是有受害者情結,或是人際知覺偏差等,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學習、調整跟練習後,在人際互動中確實被改善。
而當心靈成長課程,在你經歷探索後,沒有接住你的情緒,或帶給你療癒方法,或者你覺得療癒方法做不到時,沒辦法給你替代方案,本身就會讓人暴露在二次傷害的風險中,因為當事人的情緒與視眶沒有獲得舒緩與新的觀點,就會導致比之前更加脆弱。
如果這時又加上人身攻擊,基本上就會在當事人已經感到脆弱的內在裡,擊碎當事人的自尊,有些人會有自我意識真空狀態,也就是不再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一切,包含自己的想法,就彷彿是你的意識狀態覺得成為這個身體的主人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因此像個空出來的容易,讓那個溺水時扶你上岸的人,開始灌輸他的思想。
3.自我破碎後的溫柔,是暴力循環與關係成癮的開始
在實務經驗中,最難以離開的關係,通常有些暴力性質,包含精神跟肢體暴力。可怕的是,很多被暴力對待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受暴,更容易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好,而這類人不容易在諮商中穩定接受幫助,更容易為了關係回到施暴者身邊,尋求施暴者的溫柔與認同。
這是實務中棘手的暴力循環,受暴後會拼命想離開尋求解救,被道歉或溫柔對待後又覺得自己不該這麼絕情跟任性,因那些話或那一巴掌就離開,在暴力痛苦跟心碎憔悴後的溫柔根本就是一劑強效腎上腺素+多巴胺,讓人瞬間振奮也鞏固癮頭。難分難捨的關係,總是帶著劇烈疼痛的。
所以扭曲的心靈課程就有暴力摧殘後的溫柔撫慰,有些人可能在入課之前的人生就有過相似被傷害的經驗,而他們可能遲遲等不到施暴者的溫柔,所以課程提供柔軟「為你好」的諄諄教誨的講師們,像學員心靈像久旱逢甘霖一樣產生更強效的關係黏著效應,或者,像信仰一樣堅不可摧的存在。
所以心靈課程的團體,可以像是替代家人般的存在,成為堅實的情感後盾,人生的引路人,如果你離開這個地方,你可能就失去像家人般的存在,或成為失去信仰的孤魂野鬼,無所依歸。
4.助教機制,為什麼沒有錢還這麼用心付出?
-被老師和權威者看見的認同感,當老師成為他們生命中的燈塔、救贖者或替代父母時,他們就容易傾全心來獲取權威者的肯定。其實我們不用尋找燈塔,而是能成為自己的指路者。
-被比自己更弱的人、或陷落的人需要的有能感、價值感與升格感。即便是我帶的課程,也很容易有學員會說出「那個某某某跟我以前好像,還好我走過了」這類看似欣慰自己的成長,卻是在比較中感到提升的優越感,或透過幫助其他人,證明自己已經是不同狀態。
-繼續維繫高強度歸屬感或逐步權力攀升,成為助教會因為自己「付出」與「投資」更黏著在團體,因為對歸屬與安全感的需求,也會宣揚團體的好處或散播團體的好,來鞏固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
也就是他們如果在生活中,本就有人際疏離、關係失落、與缺乏工作意義和生涯迷茫者,就容易在這類「信仰」系統裡努力佔有一席之地。
所以三種人最快淪陷:
1.自我意識薄弱者:本身缺乏自信、或正經歷生命困境者,本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與否定,因此容易受他人影響,也擔心自己會引發別人情緒困擾,而無法拒絕別人,或對他人的語言不加以思辨時,就容易被影響。
2.關係支持匱乏者:生命裡缺乏被愛跟被支持者,會渴望很親密的情誼,甚至被呵護被照顧、即使是被很兇的對待,但若後續有溫情展現,也會自我催眠那是一種為我好的舉動,就會在課程團體中找到歸屬,補足家人朋友的缺憾。
3.生涯迷茫與意義感缺乏:即便缺乏關係歸屬,有人也能在專業歸屬或權力歸屬中立足,但若高度自我懷疑,不清楚自己對社會的貢獻與價值,缺乏被尊敬的經驗,就需要攀附另一種透過教育他人或成為核心成員的權力感來獲得尊敬與價值。
陪伴你成長:【增進自信】心理訓練基礎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