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被安撫的我們,該如何找回內在的穩定?

作者:吳姵瑩Chloe諮商心理師/MBTI認證施測師

 

 

親愛的,當生活中遭遇挫折與失望時,我們都渴望一個溫暖的擁抱,或是一句肯定的話語,來安撫內心的波動。這是人之常情,我們天生傾向尋求連結,因為關係帶來安全感。然而,如果我們過度依賴他人的安撫,會不會也變成了總是在等待救援的人?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 當沒有人回訊息,你開始焦慮地滑手機,試圖找到可以陪你聊天的人。
  • 當內心不安時,你忍不住扯頭髮、來回踱步,或反覆按著遙控器,只為了讓自己有點事做。
  • 你吃著高熱量的食物,明知會影響瘦身計畫,卻無法停止,因為咀嚼能讓你暫時忘記孤獨的感覺。
  • 你不停地說話,無法忍受空氣的安靜,因為沉默讓你感到莫名的焦慮。

這些行為,可能是寂寞與不安發作期的訊號,你渴望被理解、被陪伴、被填滿,但越是這樣,內心的焦躁反而越來越強烈,因為它無孔不入,甚至吞噬了你的日常。


安全感是我們行動的根基

心理學家 艾瑞克·艾瑞克森 (Erik Erikson) 在「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提到,嬰兒時期 (0-1歲) 的「基本信任感」,決定了我們未來如何面對不安。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需求常常被忽略,或我們習慣壓抑情緒、不被允許表達,那麼在長大後,我們可能會:

1️⃣ 過度依賴外界安撫——總是需要別人來確認我們的價值,沒有別人的肯定就無法安心。
2️⃣ 害怕被忽略,渴望掌控關係——一旦察覺對方冷淡,內心便充滿不安全感,甚至用討好、迎合來換取關係。
3️⃣ 無法承受寂寞,透過各種行為來分散注意力——沉迷社群媒體、暴飲暴食、過度工作,來填補內心的不安。

但親愛的,你是否曾想過,這些不安,其實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肯定自己,沒有學會療癒自己,也沒有真正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如何學會安撫自己,而不是等待別人來拯救?

我們都習慣讓別人來撫慰情緒,卻很少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安定力量。現在,讓我們開始改變。

第一步: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允許它存在

「當你感覺被忽略了,是的,你就是被忽略了。」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太過敏感,而是一種真實的情緒感受。我們不需要否認它,而是溫柔地接納:「我現在覺得孤單,這很正常。」心理學家 卡爾·榮格 (Carl Jung) 曾說:「你抗拒的,會持續存在。」只有當我們允許情緒存在,它才能慢慢流動,而不再像洪水一般襲來。

第二步:與自己對話,建立內在穩定感

有些人會覺得「自言自語」很奇怪,甚至感到悲哀:「難道我只能跟自己說話嗎?」但事實是,你才是唯一會永遠陪伴自己的人。

當你感覺不安時,可以問自己:

「親愛的,你怎麼了?」——像安慰一個受傷的孩子一樣,溫柔地傾聽自己的需求。
「你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也許你需要休息、需要運動、需要寫下你的感受,而不是透過滑手機來分散注意力。
「如果現在有個人愛你,他會對你說什麼?」——試著自己對自己說出這句話,給予自己肯定與支持。

這些小小的內在對話,會讓你越來越能夠安撫自己,而不是等待別人來拯救你。

第三步:透過行動,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你可以試試這些方法,讓自己逐漸擁有穩定的內在力量:

🌱 練習「靜心時刻」——每天留5-10分鐘,閉上眼睛,深呼吸,感受自己的存在,讓心靜下來。
🎵 唱歌或跳舞——聲音與身體的律動能幫助釋放壓力,讓情緒流動,不再被壓抑。
📖 寫下你的感受——當情緒來襲時,不要急著逃避,試著在筆記本上寫下:「我現在覺得……」讓自己有機會整理內在世界。
💬 建立正向內在對話——每天對自己說一句鼓勵的話,例如:「無論今天發生什麼,我都願意陪伴自己。」


當我們不再依賴他人來填補內心的空缺,我們才是真正自由的

親愛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時刻滿足我們的需求,但這不代表我們要一直活在匱乏與不安中。當你開始練習安撫自己,開始真正看見自己,安全感將不再來自別人,而是深植於你的內在。

從今天開始,試著對自己說:「我願意學習愛自己。」

這條路或許不容易,但請記住,你不是孤單的。你擁有足夠的力量,去安頓自己的內心,去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你願意試試看嗎?💛

 

愛心理諮商所【大安館・汐止館】,陪你走在自我探索與療癒的路上。

📩 想聊聊?預約諮詢 → LINE @iiispace

 💡想要學習更多心理課程?
🏫愛心理線上學校🏫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